基孔肯雅熱防控科普:重慶科力環保在行動一、疫情速遞:警惕 "彎曲熱" 的潛在威脅 近期,基孔肯雅熱(Chikungunya Fever)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。據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5 年 8 月發布的《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(2025 年版)》顯示,截至 2025 年 6 月,全球已有119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,我國廣東佛山于 2025 年 7 月發生境外輸入繼發聚集性疫情,累計報告病例超 6000 例。重慶作為Ⅱ 類風險地區(媒介伊蚊分布廣泛、存在本地傳播風險),隨著暑期蚊媒活躍期到來,輸入性病例引發本地傳播的風險持續升高。 基孔肯雅熱因患者常因劇烈關節痛呈彎曲體態而得名(斯瓦希里語意為 "彎曲"),其病毒通過白紋伊蚊(俗稱 "花斑蚊")叮咬傳播,30%~40% 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。重慶科力環保作為專業病媒生物防制企業,結合 20 余年行業經驗,為您詳解疾病防控要點及科學防蚊方案。 二、深度解析:基孔肯雅熱的 "來龍去脈"(一)病毒特性與傳播鏈基孔肯雅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,對熱敏感(56℃ 30 分鐘可滅活),主要通過白紋伊蚊(我國主要傳播媒介)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。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 2~3 天后具有傳染性,感染者發病后 1~7 天為病毒血癥期,此時被蚊蟲叮咬可引發二次傳播。罕見傳播途徑包括母嬰傳播(分娩時)、輸血或接觸患者血液,日常接觸、咳嗽打噴嚏不會傳播。
(二)癥狀與易感人群潛伏期為 1~12 天(多為 3~7 天),典型癥狀表現為 "三聯征": 高危人群包括 65 歲以上老人、高血壓 / 糖尿病患者及新生兒,可能出現心肌炎、腦膜腦炎等重癥。目前無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,治療以退熱(對乙酰氨基酚)、止痛、補液等對癥支持為主,禁用阿司匹林(可能增加出血風險)。 三、科學防控:個人與環境雙重防線(一)個人防護 "五要素"(二)環境治理 "關鍵點"四、結語:防蚊控病,科力與您同行 |